黃惠禎 撰
楊逵(1906.10.18~1985.3.12)本名楊貴,台南新化人。在台灣文學史上以普羅文學家而知名,也是以文學創作實踐社會運動理念的最佳典範。1924年間負笈東京求學,1927年自日本大學專門部文學藝術科輟學返台,旋即加入台灣農民組合與台灣文化協會,實地領導社會運動。日治時期曾因反對殖民政府而入獄10次。1934年以〈送報伕〉(日文原題〈新聞配達夫〉)入選東京《文學評論》第二獎(第一獎從缺),奠定在文壇的基礎。其後擔任《台灣文藝》日文編輯,1935年與妻子葉陶另創《台灣新文學》雜誌。皇民化運動推行期間,租地創辦「首陽農園」。戰後初期曾創刊《一陽週報》,主編《和平日報》「新文學」欄、《文化交流》、《台灣力行報》「新文藝」欄、《台灣文學叢刊》等,與中國來台作家間有深入的交流。二二八事變後與妻子葉陶被捕下獄4個月。1949年4月6日復因起草〈和平宣言〉被捕,判處12年徒刑。拘繫於綠島監獄的10年歲月當中,中文作品日趨成熟,多發表於獄中刊物—《新生活》壁報與《新生月刊》;並曾創作劇本多種,供受刑人作為晚會及街頭表演之用。出獄後借貸於台中大度山開墾「東海花園」,仍以花農為業。1976年綠島獄中創作的小說〈壓不扁的玫瑰花〉(〈春光關不住〉改題)被收錄於國中國文課本,是日治時期成名的台籍作家作品受到教科書青睞的第一人。1983年11月榮獲第六屆吳三連文學獎,及第一屆台美基金會人文科學獎。1984年8月獲鹽分地帶文藝營頒發台灣新文學特別推崇獎。
楊逵生年問題
楊逵的戶籍資料顯示其出生年月日為明治39年(西元1906年)10月18日,查閱萬年曆可發現:1906年新曆10月18日為農曆9月1日,與楊逵農曆生日的日期相符,因此過去以楊逵生年為1905實為錯誤記載。
楊翠 撰
楊逵,本名楊貴,南縣新化人,一九O五年生,一九五八年遠行。
在本土前輩作家中,楊逵的文學體質相當獨特,他在文學理念、社會實踐、安方面的高度密合,可以用「三合一」來形容,他的文學因此不只是書房文學,而是戰鬥文學、是運動文學,同時也是生活文學。 因此,他的文學體質,就等同於他的人格特質。我們可以說,楊逵生前「雙手致力於人民文學,雙腳奔走於社會運動」,而他的生活則是「天天用鋤頭在大地上寫詩」,一生除了寫作、從事社運、入獄的時間之外,就是種花為生,維持簡單樸素的生活方式。
楊逵抵抗精神的萌芽,深受一九一五年礁吧哖事件時日本對台人大屠殺的影響,中學時期編攬日、俄等著名的寫實主義、民粹主義文學,更開啟了世界性的文學視野。
二十歲那年,一方面抗拒家人為他安排的「童養媳婚姻」,一方面也想一探海外天地的廣闊,楊逵東渡日本,進入日本大學攻讀文學,半工半讀,同時積極參與海外留學生的各種活動,在這趟異鄉之旅,楊逵接觸了當時勃然湧動的社會主義思潮,當時他所寫的第一篇短文<自由勞動者的手記>,及彰顯了他此後一貫的文學理念與社會實踐理想。
一九二七年,島內社運氣候如日中天,楊逵束裝回台,投入人民運動的第一線,解下知識分子的書巾,下鄉做台灣農民的喇叭手,此後直到終戰,楊逵一共進出日本人的牢獄十次,越見勇毅。
一九三二年,楊逵首篇小說<送報伕>入選東京《文學評論》二獎,是台灣作家進軍日本文壇的首航。其後直到終戰,楊逵一直寫作不輟,一邊喀血、一邊鋤地、一邊筆耕。
終戰後,楊逵將他的「首陽農園」改名「一陽農園」,以表示「回歸祖國」的喜悅,同時積極投入台灣社會的重建與文學活動,然而「祖國」卻以牢獄相待,二二八在鬼門關前走過一遭,白色恐怖時期又因一篇<和平宣言>繫獄十二年。 一九六一年,楊逵結束在綠島的囚牢生活,晚年在大度山度過,種花賣花,在政治高壓中,一度隱逸封筆,十年後才又重見天日,花園是他與青年共同見證台灣歷史的場所。
「三合一」的楊逵,常以不屈的台灣魂自詡,他說「能源在我身,能源在我心,雖然到處碰壁,卻未曾凍僵」,凍不僵、壓不扁的楊逵,屬於常綠灌木,可以在不同的年代再生,這就是他的特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