談街頭劇
-
電子書|談街頭劇
P.1 文字對照
去年十月十二日中央副刊所登凡具氏的「音樂的浸入性與侵入性」一文裡,關於民歌的記載,很值得我們注意。為什麼民衆會無條件的喜愛民歌?為什麼民衆由民歌那裡能夠得到那股力量?我在前文「春天就要到了」裡已經約略談到它。
最近被介紹了不少的民歌與民舞,如邊疆的歌舞與台灣的高山族歌舞等,給我們很大的鼓勵,不過,我們漢族家鄉的歌舞却很少有人注意到,這是一個畸形的現象。
俗語說「老婆都是人家的好」,因為日常混在那裡,認識難免發生了一点偏差。就是優点被缺点掩沒,看不到她的真面目,就是看到優点,時間久了,變成習慣自然也就不再覺得是稀罕的了。
一到異鄉,總覺得什麼都新奇,什麼都值得留念,值得介紹,提起筆就會把它介紹出來。
P.2 文字對照
很多好東西都由外地人來發現,本地人才俄而有悟。這是古今東西很普遍的現象。
就是這樣,關於我們家鄉的歌舞,在朋友們提醒我之前,我也簡直沒有注意到它。
到綠島來,頭一次要過春節的時候,朋友們同我談起了排演春節節目的事情。因為島上的生活有点單調與寂寞,想利用機會開開心,是人同此心的,我也不能例外。每個單位各出一個節目,大家都搬出鄉土氣十足的玩意兒來湊湊熱鬧,排成長蛇陣到附近鄉村去玩一玩,這是難得的機會,也是很有意思的。
我馬上答應了。
答應了之後,却覺得這些鄉土芸術在我腦裡已經是很朦朧的了,有点像年到半百才碰到了童年時初戀的女人那樣的感覺,懷念是懷念的,談起來又是生疏得差不多辨認不出來。
自離開家鄉上中學念書,到現在已經快四十年了。這中間因為就學與工作的關係,一直沒有機會回到家鄉去長住過,自然就沒有機
P.3 文字對照
會溫古而知新,再沒有人提到它,童年時的這些印象就沒有再現的機會了。
這一次談起「駛犁歌」給我一個回憶童年的機會。記得在我六七歲的時候,大概是元宵那一天吧,我也被抓公差去裝做楊貴妃──我的父親是高興這一套的,却給我累得要死,一個六七歲的小孩子,把他帶上枷鎖一般的衣冠,綁在芸閣上的鐵筋上,為保持一定的姿勢,綁得緊緊的,好像被釘上十字架上的耶蘇;動彈不得。這樣被人抬着這一條街,遊過那一條街,遊過鎮上所有的街回來的時候,差不多快要暈倒了。
也許是因為受過這一次苦,也許是我不懂得文雅吧,其後對於這一類死板的化裝展覽,我決心不再幹了。不過,我還是很高興這樣的熱鬧,特別高興看到農人們搞的一些歌舞──那是活躍的,自然的,看的與演的都喜氣洋溢,樂融融,其最精彩的就是「駛犁歌」。
我的記憶是這麼一点点。他們是怎樣跳的
P.4 文字對照
歌曲歌詞又是怎麼樣都記不起來了。好得隊裡有幾位是台灣南部朋友,從鄉村來的,也有幾位曾經搞過這個東西的。綜合這些人的記憶,我們的節目才算搞成功了。在我呢,可以說是與童年時的戀人重溫了舊好了。
另一次機會,為了換換口味,我們取材於漁村民的生活與工作,搞了一次「漁家樂」,不過,這些只可以說是「街頭劇以前」,是「街頭劇」的原始形態。「街頭劇」要它名符其實的稱為戲劇,就必須有戲劇的主要因素──故事與情節。「駛犁歌」以及舞獅弄龍等都缺乏了它,只可以說是描繪了一場的的情景,表現了一個地方情調而已。
因為它是民衆生活感情很率直的表現,為發展「街頭劇」,這些民歌與民舞都是很宝貴的基礎。站在這個基礎上,迫於需要,我們這裡竟也產生了幾篇街頭劇了。有機會參與它的編劇與演出之後;我越覺得它是很好玩的。任何地点,任何時間,任何人都很容易可以試一
P.5 文字對照
試。
它不要舞台(街頭巷尾每一個角落都可以當為舞台),它不要佈景,不要笨重的道具,只要有幾位同好之士而有幾種最簡單的樂器(如胡琴、口琴,或是一面鑼)就可以把它搞得很不錯。它可以參加遊行,也可以單獨流動表演,在操場上的同樂會也可以利用它。
因為它是在觀衆圍攏着的円場上表演,而演員都由觀衆中間出入,很容易把演員與觀衆打成一片,最容易把劇情傳達到觀衆心底,把劇的效果發揮出來。
戲劇是綜合芸術,它要綜合美術、音樂、跳舞以及文芸,它可以運用各種芸術手段來發揮它的效果,因而被稱為最高的芸術。「街頭劇」雖然短小,卻也是五臟俱全的。事實上,因為短小,就必須精悍,把一切多餘的嚕囌剷除。記得有一位着名的日本作家曾經主張作品越短越好,是很有道理的。雄篇大作固然也有它的好處,在今天這樣繁忙的時代,要人家連坐幾夜才能把一齣戲看完,實在有点
P.6 文字對照
困難。「街頭劇」却可以在短短的時間裡給觀衆一個芸術的享受,而把他們的感情統一成一個堅強的堡壘。聽說街頭劇在抗日戰爭中,大陸上盛極一時,對於抗戰工作貢献很大。這是很容易想像得到的。因為抗暴民族戰爭必須要結合民衆的力量,可當為有力的武器。
也許有人會把這樣流浪街頭的芸術家當為乞丐一樣看待吧,真正喜愛芸術的人,根本就不必理他。假如你演得不錯,能夠給民衆一個芸術的銘感,從芸術的效果上說,已經是夠贊佩的了,與在大戲院表演的大明星並無差別。當然,在大同社會實現之前,就是商業主義控制着芸術工作的時代,我們街頭芸術家要靠這個工作來吃飯是很困難的。因此,開拓「街頭劇」新天地的偉大事業應該要靠業餘芸術家來擔任。這在芸術大衆化的路程上,也可以算是一個很有建設性的工作吧!它的意思是說,我們可以把街頭劇當為民歌民舞一樣,與民衆的生活結合在一起,使它成為民衆自己的。反面就是要把原始形態的民歌民舞,民間故事綜合起來,發展成一個高度的民衆街頭劇,使民衆的芸術表現力與鑑賞力更為豐盛起來。
在發揚民族文化的工作上,街頭劇是一個很重要,而最容易發生效能的部門。它可以在到民衆中聞去,組織起來,民衆自己的語言與動作去激發勉勵,應該使民衆很自然的衷心體會到怎麼做人做事。才能體會民族的要求,才是意義的人生。
──手稿
註① 版本有四:
1.手稿(一):新生筆記簿(1)上之殘稿,題目為「反侵略的有力武器──街頭劇」。
2.手稿(二):新生筆記簿(1)上之手稿。
3.手稿(三):為手稿(二)之謄抄版,最後兩段未抄入。
4.《自立晚報》(一九八九年四月十九日),此篇乃根據手稿(三)發表。 《自立晚報》版為楊逵去世後所發表,依編輯體例,《全集》採用手稿(二)。
註② 手稿(一)頁一與手稿(二)頁一之前三段,內容與〈春天就要到了〉大同小異,
例如:「冬天過去,春天就耍到了。……也不要忘記將要來的春天。」「一個民族要能夠生存……也一定要防禦異族的侵犯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