◎口訪對象:楊建、楊翠 ◎紀錄整理:溫宗翰
默默的園丁,還是默默地工作著。
放下筆桿,換上了鋤頭,以農耕代替筆耕,好久好久了。
曾經自任為文藝園地的園丁,已經變成了小小花圃的園丁,苦撐著。
他喜歡他這份工作。
他喜歡用血汗換來的生活。
◎摘選自楊逵《默默的園丁》,1964年
民國70年(1981年),楊逵因感冒藥物引起的痰阻塞而緊急送醫就診,出院後,子女們因擔心楊逵獨居東海花園無人照顧,而要求楊逵移居外埔,住在次子楊建的菁陽水電行。隔年楊逵移居至長子楊資崩經營的資生花園療養,東海花園自此長期荒廢。
楊逵住在大溪資生花園的那一段時間,許多文友經常前去與楊逵見面,會談時偶受干擾,楊逵極欲搬離大溪,甚至願意進廟宇當廟公,後因桃園簡醫師願意提供個人別墅,再加上就讀輔大的孫女楊翠願意通車上學與楊逵居住。民國72年(1983年)楊逵便遷居鶯歌,由楊翠再次照顧其生活起居。
民國74年(1985年)楊翠即將大學畢業,年節前楊逵便搬回台中,安頓於幼女楊碧住處;大年初二,子女們紛紛來到楊碧家探視楊逵,楊建笑憶:「當時就好像到了妹妹家『回娘家』似的。」。不久,楊逵於楊碧家中與世長辭。
民國70年(1981年)至74年(1985年),楊逵積極參與公眾事務,從受邀個人演講開始,暢談過去殖民生活的經驗、二二八事件的遭遇等議題。而楊逵更盡心參加國際作家工作坊、台灣文學研究會,擔任助選員、《夏潮》名譽發行人等事務,積極參與社會公眾,更榮獲「第六屆吳三連文學獎」、「第一屆台美基金會人文科學獎」、鹽分地帶文藝營「台灣新文學特別推崇獎」等殊榮。
東海花園雖然荒蕪,楊逵卻在「社會花園」辛勤耕種,放下鋤頭,以行動代替勞動,默默地工作著,用生命傳揚令人動容的長跑精神。
※ 參考資料
1、林梵著,《楊逵畫像》,台北:筆架山出版社,西元1978年9月。
2、陳春玲等編,《楊逵影集》台北:滿里文化工作室,西元1992年9月。
3、陳芳明編著,《楊逵的文學生涯》,台北:前衛出版社,西元1988年9月。
4、溫宗翰口訪楊建,台中住處,西元2007年5月8日。
5、溫宗翰口訪楊翠,台中靜宜大學,西元2007年5月10日。
6、溫宗翰口訪楊翠,台中靜宜大學,西元2007年5月15日。
7、溫宗翰口訪楊建,台中住處,西元2007年5月16日。